课程知识结构说明:
以下所列知识点是课堂教学内容,没有列入的内容为自学内容。
绪论 (2.0学时)
*0.1飞行器环境控制的任务和作用 (0.5学时)
*0.2飞行器环境控制的发展状况 (1.0学时)
Δ0.3 飞行器环境控制与其他对象空气调节的相互联系 (0.5学时)
*第1章 大气条件和人体生理基础 (2.0学时)
*1.1 外界大气条件 (0.5学时)
*1.2 湿空气的物理特性和焓湿图 (0.5学时)
*1.3 外界设计条件 (0.5学时)
*1.4 低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(0.5学时)
第一章理论授课完成后安排一次2学时的高空生理试验,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各飞行高度的压力有深刻的理解。
第2章 气密座舱和舱内设计要求 (2.0学时)
*2.1 舱内压力条件及要求 (0.5学时)
Δ2.2 舱内温、湿度条件及要求 (0.2学时)
Δ2.3 舱内通风换气条件及要求 (0.3学时)
*2.4 座舱的气密性 (0.5学时)
Δ2.5 座舱爆炸减压 (0.3学时)
Δ2.6 座舱的释压和应急卸压 (0.2学时)
第3章 座舱热载荷 (4.0学时)
*3.1 座舱稳态热载荷 (4.0学时)
第4章 座舱增压供气 (1.0学时)
*4.1 座舱增压供气源的基本类型 (0.2学时)
Δ4.2 发动机压气机的出口参数 (0.2学时)
Δ4.3 供气系统压力的调节 (0.3学时)
Δ4.4 供气系统流量的调节 (0.3学时)
第5章 加温系统 (1.0学时)
*5.1 加温的方法和装置 (0.4学时)
Δ5.2 座舱加温系统 (0.3学时)
Δ5.3 座舱玻璃的加温和防冰防雾 (03学时)
第6章 制冷系统 (8.0学时)
*6.1 空气循环制冷系统 (6.0学时)
*6.2 蒸气循环制冷系统 (1.0学时)
*6.3 空气循环与蒸气循环组合式制冷系统 (1.0学时)
第7章 制冷系统主要附件的性能估算 (2.0学时)
*7.1 空气进气口 (1.5学时)
Δ7.6 引射器 (0.2学时)
*7.7 空气导管 (0.3学时)
安排冷风道系统的设计大作业,通过自己编程计算并结合工程设计方法,掌握冷风道的设计方法,机房指导2学时。
第8章 飞行器性能代偿损失估算 (4.0学时)
*8.1 当量质量法 (2.0学时)
*8.2 起飞总质量法 (1.0学时)
Δ8.3 当量阻力法 (1.0学时)
第9章 系统的参数选择和性能计算 (6.0学时)
Δ9.1 舒适条件下座舱供气入口温度的计算与附件通用计算模型 (0.5学时)
*9.2 低压除水简单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的参数选择和性能计算 (1.5学时)
*9.3 全流量高压除水升压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的参数选择和性能计算 (3.0学时)
*9.4 环境控制制冷系统方案与参数的优化设计 (1.0学时)
安排高压除水系统的性能计算大作业和高压除水、低压除水系统试验,通过自己编程计算并结合试验,掌握制冷系统性能参数的确定方法,机房指导,试验指导2学时。
第10章 座舱的增湿和除湿 (1.5学时)
*10.1 座舱内的空气湿度 (0.5学时)
Δ10.2 增湿装置 (0.5学时)
Δ10.3 除湿装置 (0.5学时)
第11章 座舱的气流组织 (2.5学时)
*11.1 供气口与排气口的空气流动规律 (0.5学时)
Δ11.2 供、排气口的类型与位置 (0.2学时)
Δ11.3 军用机座舱的气流组织 (0.5学时)
Δ11.4 旅客机座舱的气流组织 (0.5学时)
Δ11.5 座舱的气流组织的基本计算 (0.3学时)
*11.6 均匀供气管道的计算 (0.5学时)
第13章 环境控制系统的方案和布局 (4.0学时)
*13.1 环境控制系统的典型方案 (15学时)
Δ13.2 环境控制系统管路和附件的安装和布局要求 (1.5学时)
*13.3 环境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(1.0学时)
第14章 电子设备的冷却 (4.0学时)
*14.1 电子设备的冷却要求 (0.5学时)
Δ14.2 电子设备的冷却方法及冷源 (0.5学时)
*14.3 电子设备的制冷系统 (0.5学时)
Δ14.4 电子设备冷却系统的设计条件及系统代偿损失的估算方法 (0.5学时)
Δ14.5 电子设备的冷却和电子设备舱内的气流组织 (0.5学时)
*14.6 低温热管及其在电子设备冷却中的应用 (0.5学时)
*14.7 冷板的估算 (1.0学时)
|